
最新消息

latest news
〔記者林惠琴、吳亮儀/台北報導〕入境人士是否實行普篩引發議論,有前衛生署長接受媒體採訪說出重話,「難道其他國家普篩都是傻瓜嗎?」舉例紐、澳都是以篩檢代替居檢,認為可透過普篩縮短居家檢疫;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受訪則指出,不敢講其他國家是傻瓜,但台灣防疫成績其實都優於這些國家,有些以入境普篩取代居檢的國家甚至失敗、再發生群聚感染,「做得好的人要學失敗的人,我想不懂這個道理。」呼籲各界不要過於執著普篩檢驗,用得對有幫助,但用錯會產生很大防疫錯誤。
數國以普篩代替居檢 防疫失敗
外界一再舉例的冰島,六月就因一名從美國返回冰島的足球選手,入境篩檢陰性,依照當時入境篩檢政策而不用居家檢疫,結果事後確診並造成社區群聚感染。目前冰島已逐步調整入境者於機場、港口接受第一次核酸檢測,並於五至六日後接受第二次檢測,期間仍需隔離,二檢陰性才放行,還需要短暫隔離措施。
日本、南韓、紐西蘭也有不同方式的入境採檢措施,每百萬人口確診數約三、四百人,至於泰國則是採檢國家中的前段班,每百萬人口確診數僅四十九人,但仍是台灣二十人的兩倍多。
陳時中提到,以篩檢代替檢疫的國家都很失敗,發生群聚感染,檢視近期狀況,冰島近十四天每百萬人確診三○六人,澳洲是一五四人、紐西蘭二十一人。
檢驗工具用錯 會產生很大防疫錯誤
陳時中認為,從未說過檢驗無效,但希望外界不要過於執著檢驗。檢驗工具用得對有幫助,用得錯就產生很大的錯誤,像是越南移工返回越南,入境採檢陰性的三個人想說安全、同住一間,結果三個都確診;若是一開始選擇好好隔離,或許就不會發生這種事。
陳時中強調,台灣一定有個案,但國際學者的共識是防疫得多方進行,戴口罩是最基本的防線。六月七日國內解封時提到,如果八成以上都戴很放心,僅七成以上有戴很擔憂,但現有研究發現,戴到七成五加上邊境管制與居家檢疫,就不至於形成大規模疫情。